Currently set to Index
Currently set to Follow

同行评审

同行评审最早可追溯到1752年。当时伦敦皇家协会接管了有百年历史的《哲学学报》,并成立了一个称之为论文委员会的组织。现在多数学者都接受将这个委员会的建立作为同行专家评审的开端。事实上同行评审最初的目的只是帮助编辑选择更适合该期刊的文章,而不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检验。到了20世纪中叶,同行评审才承担起了评审论文的任务,并扮演提供反馈信息给作者的角色。通常来说同行评审的工作都是无偿的,只是能及时了解自己专业邻域内的最新发展,同时让自己的简历更好看一点。

china-banner

然而随着科学论文数量的迅速增长,产生了一些质量堪忧、没有完整同行评审过程的期刊和会议,更有甚者只要交钱就能发。为了验证这一情况,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3个研究生编写了一个软件程序SCIgen,能够自动生成无意义的英文计算机科学研究论文。论文上摘要、背景介绍、实验结果、讨论以及结论一应俱全,还配上一些自动生成的漂亮图表和参考文献。规范的文章格式跟满眼的专业词汇还是让人觉得挺像那么回事的,但你如果仔细看的话,那其实就是一堆完完全全的废话。但他们的论文却顺利被接收了。一时间该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些会议的评审水平已经低到令人不敢相信。

不仅如此,过去几年间,正规的学术期刊出现同行评议欺诈的案例也不少。这些案例的共同之处在于,研究人员发现并利用了出版社计算机系统的漏洞,用自己编造的“同行评议”瞒天过海。2014年,《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有关同行评审勾结,互相审查对方工作的文章。这些评议内容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寻常的地方在于反馈时间特别快,审稿人从收到论文到完成评审的时间还不到24小时。因此引起了主编的怀疑。

严格的同行评审过程被认为是学术诚信的标志。现在同行评审质量下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学术界的担忧。在这个问题上一是需要加强“规则”,二是需要提高评审专家的“诚信”。传统的同行评审模式似乎也到了应该改进的时候了。

Researchers Poll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开放获取(OA)出版的未来?(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