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是科技与医学(Scientific/Technical/Medical)出版的英语缩写,归类为STM的出版品占全球学术出版的66%,STM出版数量之大,期刊订阅价格之高,往往占去学术机构图书采购大部分费用。根据国际科技与医学的资料,2015年美国以23%的出版总量位居全球STM出版第一大国,中国从2000年起,在连续15年稳定成长之后,2015年达到STM17%的出版总量,位居全球第二,2018年时,中国在纯科学出版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学术界影响力与日俱增。
当全世界都在关注新冠肺炎时,科技部首先于2月17日对各级相关单位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不允许把论文作为申报指南、立项评审、综合绩效评价、随机抽查等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不得要求在申报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等材料中填报论文发表情况,并在文中明令加强论文相关经费的上限与考核。20日教育部同科技部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宣示破除论文“SCI至上”科研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在各类评价活动时,实行代表作评价,精简优化申报材料,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重点阐述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和意义。
科技部及教育部痛下杀手是有原因的。1980年代中国学术圈对于国际水平为何争论不下,于是有学者提出应采国际公认标准,因此引进SCI,并逐渐发展为重要考评依据,然而近年来发展逐渐失控,根据自然(Nature)的报导,中国在SCI的刊载数量从2009年的120,000一路成长到2019年的450,000,在十年内翻了3倍,争取量的潜在代价就是质的下降,科技部及教育部从各种学术不端中认定,整体而言科研水平的成长与量没有达到正比。
不过,这个新政策也并非能让学术界全然信服。比如說,《意见》明言应提高国內期刊發表比重,但此举并不能担保重大研究之发表必然回流回国内期刊,故无法确保能提升中文期刊水平,况且中文期刊读者明显限于汉语圈,颇让学者担忧其必要性。另外,《意见》主文表示具体做法需要各级单位提出讨论,有些学者认为这表示新考评依据不明,忧心这样的政策将学术评价退回依赖同行审阅的困境中,深怕会造成过度主观的审阅结果以及仰赖人为因素而不是客观数据的旧评价陋习。更有甚者,若此举造成中国总STM出版量下降,中国学术界好不容易形成的国际影响力是否不增反降?
破除SCI至上并非否定SCI的重要性。科学网有一则与数位重点高校高层与教授的访谈汇整,方方面面讨论了这个新政策的意义,颇值得参考。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内学术人才库,如何考评人才的问题就如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临审阅论文超量的问题一样,是国际学术界独一无二的重要问题,各国都在看中国能否拿出好办法。稳居科学出版世界龙头,中国学术界突破了语言等环境限制,不仅在2020年的今天与欧美并驾齐驱,还是后势看涨最强劲的学术圈,当初强调SCI可谓过渡期,现在科技部与教育部打开讨论的空间,与学者专家一起脑力激荡出考评人才的新方法正是时候,正是中国展现国际影响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