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30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2010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世界银行的说法,这个“历史上一个主要经济体最快的持续扩张使超过8亿人摆脱了贫困”。经济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到其他领域,包括科研人员的工作模式。斯普林格自然指数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超过50%的高质量研究涉及国际合作作者”。自2012年以来,中国对自然指数的文章贡献有明显的增加,国际合作作者的文章也有显著的增长。这些数据都体现了中国的科研人员一改过去相对封闭的科研状况,积极主动的寻求国际合作,在高端研究寻求突破的现状,具体体现在下面的几个部分:
(1)科学研究日益国际化
自然指数2017年中国报告(Nature Index 2017 China)于2017年5月底发布,它审查了Clarivate Analytics的科学数据库,并且调查了索引跟踪的68个期刊之外的数据,发现中国与国际合作作者的文章所占的贡献不到总额的25%。初一看是中国科研人员还缺少国际合作投资,但实际上是由于中国科研人员的文章总体增长率高造成的。
事实上,中国参与了多个计划来资助和鼓励中国科研人员跨越国家界限。这些计划包括:FP7(第七框架)计划,Horizon 2020(地平线2020年)计划,千人计划和world-class2.0(世界2.0级)计划。
- FP7计划是由欧盟(EU)于2007年至2013年间运行。中国是第三大国际合作伙伴国家:其中383个中国组织参与了274个合作研究项目,累积3500万欧元的项目经费。
- Horizon 2020是FP7的后续计划,运行时间为2014年到2020年。欧盟计划每年提供超过1亿欧元的经费,而中国计划每年配套至少2亿元人民币,用于欧洲和中国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
- 千人计划早就为科研人员熟知。自2008年12月中央决定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以来,围绕着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已经有重点地引进并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或者来华创新创业,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 2015年底,中国提出了世界级教育2.0 的倡议,为国际合作和提高中国大学地位提供资金。
除了这些大型的计划,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等中国科技机构也致力于促进合作。比如近年来资助大量的青年教师、博士生到国外高校进行访问和联合培养。
(2)全球合作
在全球合作方面,中国在科研领域的主要合作国家是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新加坡。其中,
- 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合作者,在美国工作的研究科学家中有25%来自其他国家,其中中国人占了不小的一部分。
- 德国拥有很强的基础研究和工业水平,在中国十大国际双边合作项目中,五个都来自德国最成功的研究机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 在与英国的合作中,中国正在与牛津大学进行重要合作,其中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与牛津大学合资组建的牛津转化免疫中心(CTI)以及另外两家中国机构。
- 2016年,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CAS)高能物理研究所形成了中国机构与国际机构最为突出的合作关系。
- 自2012年以来,中国自然科学指数的增长主要在化学领域,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中国与新加坡的合作以及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合作。
(3)国内合作
尽管中国在科研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国际间的合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国际合作的障碍仍然存在,其中包括语言、机构资源和对安全的担忧,因此深度开展国内单位的合作更值得提倡。而实际上,中国在各个城市间和机构间的合作是大大领先于全球合作关系的。以北京、上海和南京这样的大城市为中心,其他城市以自己独特的强项作为辅助,形成了完整的科研产业链。
中国的崛起是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高质量的研究正正扩大到全球学术界。自然指数和Clarivate Analytics表示将密切地关注这一趋势,为大家带来更加深度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