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本是探索真理的一项活动,但随着科技与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科研行业内的竞争不断加剧,违背科研初衷与道德的行为也日益增加。根据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的表述,学术诚信是指即使在逆境中也必须对五种基本价值观做出的一种承诺,即诚实、信任、公平、尊重和责任。科研不端行为具体表现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1)篡改试验数据;(2)抄袭别人研究成果;(3)不准确标示参考的他人文献;(4)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5)科研项目评审流程不严谨等。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科学的纯粹性,还降低了科研活动的可信度。
科研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体制方面的原因和科研人员自身的原因。体制方面有诸如管理机制不合理,评估体系不健全,科研法制规范不健全,监管机制薄弱等。科研人员自身的原因则主要表现为科研诚信意识淡漠,重科学知识,轻道德伦理等。
要解决科研诚信的问题,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管理部门要改变学术评价机制,改变现阶段这种只追求数量,不重质量的科研成果评审制度。如果可以将科研人员的利益与科研本身的耦合降低,也就可以减少科研人员为了利益铤而走险造假的情况。而同时也要加强科研立法,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建立学术管理透明机制,提升科研公信力。也只有科研人员意识到一旦学术不端被发现,其代价将会是很沉重的,投机的可能也会相对降低。在学术规范方面,2014年9月,针对现在医学科研人员在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学术不端行为的增加,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1],里面列举了17条针对科研人员的规范。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在第四章的实施与监督中,对违规行为的处理方式仍然显得比较空泛,没有给出一个定量的说法。所以真正实施了之后也只会起到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效果。但不管怎么说,有总比没有好,制度的建立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次,对于科研人员加强诚信教育。将科学道德及其科研伦理教育列入大学和研究生必修课程,使青年学生从学生时代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习惯。虽说龙生九子,不论怎么教育,总会有“坏学生”的。但是道德观念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
最后也借助社会的力量,毕竟群众的眼睛总是要比监督者还要雪亮的。到现在为止,为大众所熟知的科研造假事件,绝大部分都是由同行甚至是外行披露,然后经由媒体发酵变大的。话说人多力量大,在制度还没有完善之前,社会的舆论力量是极为关键的。
[1] http://www.nhfpc.gov.cn/qjjys/s3581/201409/07bcef03f6564145a4a00ec22c7111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