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的良性约稿和恶性约稿
继985和211高校建设浪潮之后,建设“双一流”高校目前成为各地积极努力的工作目标。伴随各校对人才的争夺,高端人才的资格评价持续成为热点话题。在各校的高端人才引进申请材料中,经常会看到有一栏“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受邀报告”,代表着学术影响力和被业界承认的程度。实际上,著名出版社的受邀书章和SCI或EI期刊论文的约稿也是一种类似的巨大荣誉,是很多科研人员所期望的,尤其对于刚踏上学术发展道路的青年科研人员而言。
约稿(又称邀稿)是学术期刊征集论文投稿的一种方式,通常是指由主编或编辑向具有一定学术声望的人员邀请投稿,又称良性约稿,即不以牺牲论文发表质量为条件的约稿。反之,如果约稿的代价是牺牲论文质量,例如取消或削弱同行评议,即构成恶性约稿。良性约稿对于学术期刊来讲非常重要,因为与自主投稿相比,约稿更能主动体现出期刊编辑的办刊理念、宗旨和定位,使得稿件内容更加可控、稿件水平更加权威,对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力、被引用次数和影响因子也都非常有利。
有些期刊只接受约稿,尤其是各种综述性期刊。综述型论文容易被人引用,因此对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很有好处。实际上,对于只接受约稿的期刊,并不一定非要被动地等待期刊来约稿,论文的作者其实可以主动致函期刊主编,将自我介绍和计划撰写的论文的摘要发给主编。如果主编感兴趣,会安排约稿,然后作者按照期刊的要求投稿即可。如果期刊拒绝自荐,就不用尝试投稿了。
除了只接受约稿的期刊,对于接受自主投稿的期刊来讲,良性约稿发生在以下三种情形。首先,正刊的编辑希望针对科研热点问题组织一篇或几篇约稿的研究型论文。第二,正刊的编辑希望针对某些重要课题约稿综述型论文。第三,特刊(专刊)的主编或客座主编希望获得一批质量较高的或方向对口的研究型或综述型论文,以满足特刊的覆盖范围。无论是哪种情形,约稿的论文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与自主投稿无异。有些期刊对约稿的论文在页顶位置标记为“特邀评论”或“Invited Review”等字样,彰显与自主投稿论文之区别,这可以被视为一种殊荣和证明;这样也能够激励被约稿者用心写出好文章。
约稿特别容易发生在期刊的特刊。特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增加期刊对热点问题、重大科研方向、重要纪念内容的集中关注度,并且能够增加论文在聚焦主题方面被引用的次数和期刊的影响因子,从而办出正刊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创办特刊时最困难的事情是遇到的自主投稿无法满足主编或客座主编想要完整覆盖的多个专业方向。例如,特刊策划了8个方向,计划在每个方向发表2篇论文,这样能够完整覆盖一个领域。但是,收来的论文稿件只够满足3个方向的,其余5个方向没有收到任何投稿。当遇到这种缺乏稿件的情况时,正刊的回旋余地很大,因为正刊本来就没有严格固定的预设发表方向,在内容组合结构上可以比较松散。然而,特刊就没有那么大的回旋余地,因此造成特刊几乎无一例外地需要采用约稿的形式补充稿源。所以,特刊在公开征稿的同时,往往需要针对不太容易产生投稿的专业方向预约专家投稿。另外,特刊为了强调在专门领域的权威性,通常比正刊更加重视邀请具有声望的学者(尤其是高被引作者)投稿,以期提高在研究型论文和综述型论文方面的投稿水平。研究表明,很多期刊的特刊的被引用率超过了正刊的被引用率,有力推动了期刊高质量内容的增长,这与约稿的贡献密不可分。
对于期刊来讲,约稿中最难控制的环节是交稿时间和延期管理。很多专家业务繁忙,答应了约稿后却抽不出足够的时间撰写论文,造成稿件一再拖延。有的学者甚至把写稿任务干脆交给自己的学生去代笔完成。这些问题都无疑在稿件质量和交稿时间上对期刊有所伤害。对于被约稿的学者来讲,既然承诺了写稿任务,就等于是承诺了将某份宝贵的论文素材贡献给了这个期刊,那么就不应该心猿意马,而需要遵守契约精神,按时完成约稿任务。
除了上述四种良性约稿之外,还有两种牺牲论文发表质量的恶性约稿,即为了弥补稿源不足而降低发表水准的约稿,以及为了赚取版面费的欺诈约稿。近些年来,有些质量比较差或经营困难的期刊打着约稿的旗号到处去拉稿源,以填补自主投稿的稿源不足,或者纯粹是为了赚取版面费。这种性质的约稿就算不上值得骄傲的荣誉,因为它并非是针对作者的学术声望慕名而来的约稿。因此,当遇到约稿邮件时,不要轻易激动,首先需要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资质和被SCI或EI期刊收录的情况,以及是否收取版面费。实际上,很多良性期刊是为约稿提供优惠条件的,例如减免版面费或给予稿费报酬。
综上所述,期刊论文的约稿包括四种良性约稿和两种恶性约稿。良性约稿值得尊敬,恶性约稿需要远离。准时完成约稿,需要良好的学术契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