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发文=学术成果,学术网红不只是网红
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及移动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公众碎片化阅读习惯形成,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成熟的使用条件和强大的用户基础。仅在2017年,微信直接带动了信息消费1742.5亿元,占2016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4.54%。《2018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9月,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0亿,您知道吗?世界上虽有超过60个国家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但以英语为常用语言的总人口也刚超过10亿。微信不只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汉语信息传播平台之一,俨然具备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条件。
因此,不仅教育及科研单位纷纷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许多学术期刊也选择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协同运营,使用新媒体形式扩大影响力。研究发现,有132种中科院科技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占全部统计源期刊的40%,且数字还在成长。据统计,截至2018年5月2日,553 种CSSCI中,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并经过认证的期刊共计227 家,这些微信公众平台共推送的信息包括各类学术论文、专访、书评、会议综述及纪要、期刊目录及征稿信息、会议通知、招生信息等,关键是,微信公众号还能做到各种交流互动、新闻推送及稿件状态查询,比起一般网站留言加上电邮等非即时互动,微信公众号展现出凝聚社群的强大魅力。
2017年9月15日,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消息,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也有可能认定为学校科研成果,甚至有可能等同于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刊发,此一消息可谓震撼了学术界,掀起了许多讨论,仔细想想,冷冰冰的科研成果能够达到上万甚至是10万的推文数谈何容易,倘若真能在科研社群中深入10万读者,当然具备高度话题性乃至影响力,此外,微信作为汉语世界最普及的交流平台,人人都透过微信交流,学术发表的微信推文数是否可作为影响力评比的量化标准之一,应当得到学术界的正视。
撇开官方认证的科研成果不谈,其实身为研究人员,无论您是研究生等级的新人,还是教授等级的老手,都能走入社群,乃至一般群众,推广科研的讨论及扩大学术交流,比如开设“知识俱乐部”,由负责人提供新近论文选题,群内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发表意见,在线竞争选题,选题成功者要与负责人一同主持讨论,比原本单纯的分享更具互动性,而且无论担任负责人与否,都能带动不同研究方向的讨论。
以微信公众号扩大学术影响力正是两极传播论的最佳演绎,学者作为讯息来源,学术单位及学术期刊就是具有公信力的意见领袖,因此其微信公众号就是传播媒体,将资讯传播到关键学术社群,乃至社会大众。此时此刻,高等教育、科研单位、学术期刊乃至学术界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好好思考如何利用微信作为参与学术社群,扩大学术影响力的工具及平台,一起参与在当代的学术交流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