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博士博士后的心理健康
博士和博士后的心理健康是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读博期间大量的时间都要泡在实验室,读文献和写论文。博士后则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发表高质量高数量的研究论文、申请科研基金、找到自己的科研方向,独立担当研究工作。随着年龄的增加,就业,生活,家庭等各种问题都缠绕在一起,给博士和博士后带来巨大的压力。博士生面临繁重的学业、中期考核、毕业论文答辩,经常会产生焦虑和抑郁。异地或出国留学的博士生,更要面临孤独无助、文化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适应等问题。进入博士后阶段,挑战更加艰巨复杂,面对越来越稀缺的学术界职位,越来越紧张的科研经费,要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更是难上加难。
对博士生和博士后心理问题的研究还很欠缺,有限的研究已经表明问题的严重性。2017年,一项研究调查了比利时3659名博士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32%的博士生有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特别是抑郁症。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三种教育程度类似的对照组。针对博士后的调查结果也令人担忧,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29%的博士后患有抑郁症。2018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全球性的网上调查涵盖了26个国家,234所研究单位,2279个受试博士生。根据这个临床心理学证明的问卷调查,41%患有焦虑症,39%患有抑郁症。要找出问题的根源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博士生和博士后们,当你被心理疾病困扰时,请记住,你并不孤单。
如何改善这个现况是整个学术界都需要重视的问题。研究表明,影响博士生博士后心理状况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和导师(或者PI老板)的关系,二是平衡工作生活的关系。如果博士生和导师的关系是积极的,博士后感到PI对其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会大大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另外,建立平衡的工作生活关系,劳逸结合也是保证博生博后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科研机构和大学需要加强提供资源支持,比如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培训导师及时发现问题,对有困难的博士博士后给予格外的帮助,组织社交活动,建立支持团体,促进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对于博士生博士后来说,重视心理健康,寻求帮助是非常关键的。首先,正视自己的心理状况,不要因为好面子而不告诉别人自己的困难。敞开心扉,往往是恢复健康心态的第一步;其次,培养适应性抗压策略,例如建立计划,正能量自我激励。避免消极性应对行为,例如自我否认,滥用酒精或药物等只能造成恶性循环;最后,积极寻找专业的帮助,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